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大明之朔风疾- 第322节(2/3)

文/老律
大明之朔风疾 | 本章字数:1962  | 大明之朔风疾txt下载 | 大明之朔风疾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梨园秋八零娇妻奋斗生活皇帝卸磨杀驴,从边疆开始造反贞观楚王回望大明笑今朝大燕欢歌武灵战国覆汉万事如易大唐第一狠人回到宋朝当暴君民国:横行上海滩,我小弟有点多
廷养不起这帮寄生虫,竭力限制宗室人口,李富贵的爷爷是第六代代王朱廷埼庶出十七子,入族谱的好事轮不到他,想入民籍做其他营生,官府又不许,一辈子顶着朱十七的名字,好在没被赶出王府,临死时还得到代王恩准,允许他的儿子、孙子继续留在代王府打杂混饭吃。

李富贵六岁就当起书童,侍候代王府的孩子读书——隔了两代人之后,他已经被排除在代王府子弟之外。李富贵的舅舅正好在代王府当教书先生,顺便也教他读书识字,还把抄书的本事解囊衔授。李富贵长大一点,代王看中他的一档,这一干就是五年,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言,却给了李富贵一个博览群书、熟悉国史的机会。

李富贵的舅舅是直隶顺天府秀才,对科举无兴趣,却喜欢经世致用之学,早年拜心学泰州学派何心隐为师,跟随大师去浙江、福建、四川等地讲学,还参与过创办“萃和堂”的活动,后来张居正毁天下书院打击异端邪说,何心隐大师死于湖广巡抚王之垣棒下,泰州学派逐渐衰亡,他四处漂泊最后到了大同。此人孑然一身,但学识渊博、见闻极广,闲暇时常谈论泰州学派的成败得失,他不甘心恩师的学说从此埋没,把一生所学传给外甥,不知不觉中李富贵成了泰州学派的传人。

李富贵十七岁时,朝廷拖欠宗禄,代王府养不起一大堆闲人,李富贵一家不得不自谋生路。以后几年,李富贵厄运不断,父母、舅舅相继在贫病中死去,他在大同无法生存,靠着舅舅教的本事伪造了一份和尚度牒,也过起四处漂泊的生活,将来怎么办不知道也不敢想,靠着乞讨和抄书过一天算一天。让李富贵惊奇的是,太祖子孙中的倒霉蛋不止他一个,四处流浪骗吃骗喝的宗室子弟有的是——太祖皇帝如果地下有知,恐怕哭的心也有了。

天启元年,李富贵在扬州遇到几个落魄的宗室子弟,人家告诉他,新登基的天子要开宗试,读过书的宗室子弟也许有出头之日,劝他去碰碰运气,李富贵灵机一动也跟着跑到京师,不过礼部不许他报名,要他到宗人府先录入族谱,而宗人府直接开价三千两银子,否则门都不让进。李富贵的科举梦破灭了,却发现京师真是个好地方,鱼目混杂机会多,说不准哪天就走运了,于是他留在京师过起北漂生活。

李富贵行走江湖多年,坑蒙拐骗早学会了,首先把骑驴上班的刘宗周锁定为第一个目标,拦住刘宗周哭诉自己也是心学弟子,不幸遭遇家难流落京师,苦于报国无路不得不求助好心的老大人。刘宗周当时刚起复为礼部仪制司主事,觉得家伙学识不凡而且写得一手好字,有心栽培一番,安排他做了抄写公文的小吏,从此李富贵就一发不可收拾,顺着这条线四处结交狐朋狗友,很快在京师站住了脚,等刘宗周发现此人所学属于心学的旁门左道,而且心术不正,两人大吵了一架,李富贵拔腿就走又混进户部当书吏。

李富贵在京师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徽州府人氏汪文言,此人狱吏出身,犯了事逃到京师投到太监王安门下,跟东林党关系密切,可惜读书少缺心眼,遇事就要找李富贵出主意;另一个就是周愕,他走魏忠贤公公这条线刚当上了户部主事,这是个要钱不要命的人,伙同李富贵涂改公文侵吞公款。李富贵左右逢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京师风风火火混了两年,然后一拍屁股回老家大同了——不走不行啊,周愕捞钱的胆子越来越大,一次贪污上千两还嫌少,汪文言也在官场越陷越深,与东林党完全绑在了一起,李富贵觉得这两个家伙早晚会害自己。果不其然,他走后不到半年,阉党与东林党大打出手,汪文言惨死在锦衣卫狱中,周愕东窗事发被削籍戍遣,两人倒霉的时候还告发李富贵也是同谋,刑部随即下令抓捕李富贵归案。

刑部的人到大同时,李富贵正在代王府当差,当时的代王世子和李富贵自幼一起长大,两人关系一直很好,听到风声赶紧向李富贵通风报信,还塞了五两银子劝他远走高飞。李富贵自知无法在关内立足,心一横逃到关外,从此恨透了大明朝廷,发誓不再做朱家子孙,也不给朱家留后代,还改姓母亲家的姓,起了个最俗气的名字——那位世子后来继位代王,现在的小代王就是他的儿子,不过李富贵不认为自己是朱家人,从不与代王府联系。

李富贵含泪讲完身世,向刘宗周一拱手说道:“李某未入族谱算不上宗室败类,未入民籍算不上明国叛逆,圣学罪人更不敢当,蕺山先生,你心里最明白,自《尚书》毁于西晋永嘉之乱,如今的《尚书》不过是伪作而已,其他经书也鱼目混杂,用伪经教出一帮伪君子,如此圣学还有何用?先生自己也该改弦易张了吧!”

刘宗周气得手发抖,却说不出话来,如今所用的《尚书》是东晋时冒出来的,江南士人早已考据出是本伪作,但这牵扯到学术之争,更会动摇现行的治国之策,大家都不敢公开说,儒家经典《尚书》如此,其他经书又当如何?难怪李富贵敢如此嚣张否定当今圣学。

“不争了,秋收在即,吃饭问题最要紧,归化现在如何。”李榆擦了一把冷汗挥了挥手,李富贵的身世也触动了他的心事,大明太祖化国为家,子孙尚且如此,如果走明国的老路,今后李家子孙会不会也恨他入骨?

“情况不好,,今年大旱,估计粮食减产三成

状态提示: 第322节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第322节(2/3) 返回《大明之朔风疾》目录下一页:第322节(2/3)(快捷键→)

推荐阅读废物皇子:为何要逼我做皇帝?抗战之烽火燃血军工科技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红色莫斯科激活帝王系统,开局召唤典韦水浒话事人帝国第一驸马戎唐大国军舰我的谍战岁月霍格沃茨:我真是模范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