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恶汉- 少年任侠-徐庶(3/6)

文/庚新
恶汉 | 本章字数:1972  | 恶汉txt下载 | 恶汉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女朋友太强怎么办梨园秋明末之草原为王唐人的餐桌疯狂的系统最强特种兵大靖枭雄万事如易部落帝国魔法三国火爆兵王嫡女猖狂
。而如果结合裴注中所载【魏略】中的说法,则徐庶的形象就更不那么圆满了:“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在诸葛亮的眼中,徐庶的才能只能做到郡守,和自己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而徐庶后来由于襄阳追击战中,老母被捕获,于是就同他的朋友石韬一起跟随了曹操,最后只是做到了御史中丞,似乎也验证了诸葛亮的评论。因此有人据此就认为历史上的徐庶是一个和三国演义中的徐庶完全不同的凡夫俗子,即没有荀、郭之才,也没有鸿鹄之志,对于刘备阵营来说,实际上也是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人物。但如果我们读史时再仔细一些,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徐庶的志向是“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和诸葛亮的志向是一样远大的。他跟随刘备后,立刻得到刘备的器重,这个器重是在徐庶推荐诸葛亮之前就得到的,因此徐庶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后来,诸葛亮听说徐庶在魏国只作到御史中丞时,又叹息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和少年时的评价截然不同。

而【资治通鉴】中的一段记述,更能说明徐庶在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五月,太子禅即位,时年十七。尊皇后曰皇太后,大赦,改元建兴。封丞相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乃约官职,修法制,发教与群下曰:“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敝趫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于国,则亮可以少过矣。””将当时已经在曹魏出仕的徐庶作为道德高尚的楷模提出来,要臣下们向其学习,足见在诸葛亮的心目中,徐庶绝非泛泛之辈。

按【魏略】中的说法,徐庶少年时是一个任侠击剑的狂放少年——或许就是一个强盗,曾经为人报仇(我的理解是杀死了仇人),后来才折节学问,则其弃武从文之时应该不下十五六岁了,而此时向来狂放的徐庶居然能够不理会那些因为他曾经当贼而瞧不起他的同学的白眼,卑躬早起,刻苦读书,很快就在学问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则其志向见识也应该异于常人,似乎是和壮年始学的吕蒙一类的人物。而诸葛亮却将他放到石广元、孟公威一个档次,认为其只能胜任刺史州郡级别的职务,如果属实的话,可能是因为当时诸葛亮和他相交尚浅,徐庶由于求学时间尚短,学问还不很精深的缘故。而后来徐庶学业完成,和诸葛亮相交日深,其志向和道德学问也基本成熟,在诸葛亮的眼里,自然也就非“吴下阿蒙”了。

但从后来徐庶弃刘归曹的情况来看,徐庶与人“共图王霸之业”的志向可能确实并非他自幼的志向,而是他折节向学后,随着学问的增长,其志向才逐渐远大起来的。但因为时间尚短,并不非常坚定,因为母亲的原因不得不投奔曹操后,徐庶对功名之事看的就很淡了,而且曹操帐下英才辈出,也没有徐庶合适的位置——徐庶的志向是与人共图王霸之业,需处于从事、别驾之位才能展现其才华的,致使徐庶最终仅做到御史中丞——实际上这时的徐庶就是一个隐于朝的大隐了。如果徐庶不归曹操而继续追随刘备,其功名虽然赶不上诸葛亮,应该也不低于孙乾、简雍之流,或许能够和法正庞统并列吧。

徐庶

徐庶出场时,自称姓单,名福。《三国演义》是这样介绍的。其实徐庶只是改名,并未改姓。《魏略》说他“本单家子”,是出身单寒,并非高门大族之意。解为“姓单人家之子”,《三国演义》作者未免望文生义了。此人少年任侠,曾替人报仇,失手被擒,同伙大闹法场,把他解救出来。从此改变宗旨,折节读书,在荆州结识了诸葛亮。刘备屯驻新野时,他去见刘备,又向刘备介绍诸葛亮,于是就有“三顾茅庐”这一幕。他离开刘备,投向曹操,却并不如《三国演义》说的那么光彩,也并无“走马荐诸葛”之事。他早就向刘备推荐了孔明,不是等到临走之时。《三国演义》说是曹操迎来徐母,请徐母写信招唤徐庶。徐母痛骂,砚击曹操。于是程昱献计,伪造徐母一信,招引徐庶。徐庶为了“忠孝不能两全”,只得辞别刘备,投曹去了。在这里,《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徐母,正气凛然,颇为成功。

然而事实却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时,刘琮军前投降,刘备措手不及,由樊城南走,曹兵穷追不舍。半路上,徐母为曹兵捉获,于是徐庶就向刘备告辞。他是在刘备最最狼狈的时候,为了“尽孝”,而辞刘归曹的。“走马荐诸葛”是小说家为了安排情节而加插的,其实那时诸葛亮已由刘备请出山了。

《三国演义》让徐庶在庞统献连环计时再露了一面,是顺笔加上去的,正史没有记载。此后便不再提及。而正史却说:徐庶在魏文帝(曹丕)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闻知此事,颇为感慨的说:“徐元直只当上这个官吗?”言下之意,是委屈了他的。不过其他事迹亦无可考。《三国演义》对徐庶固然有维护之处,但却安排了徐母痛责儿子和自缢身亡的情节,这又颇有“春秋笔法”,不单为了徐母的形象了。

状态提示: 少年任侠-徐庶 --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少年任侠-徐庶(3/6) 返回《恶汉》目录下一页:少年任侠-徐庶(3/6)(快捷键→)

推荐阅读国潮1980大唐之最强熊孩子红楼之挽天倾藏国我娘子天下第一神话版三国北宋穿越指南我在现代留过学唐人的餐桌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雏鹰的荣耀我祖父是朱元璋